网站首页 > 国际 > 教育 > 窦尔翔:考研大转型的机遇——中国元育宙

窦尔翔:考研大转型的机遇——中国元育宙

2021-12-28 11:32:29   作者:窦尔翔 986
所谓电磁波,首先是数据波,可以通过“元育宙”中的“具身性”替身进行低成本、低延迟、多路径、跨“自组织”的模拟协整,通过模拟结果进行最有选择,确定“缘分”。

中国文明可以用八个字描述:“国家文化,家国情怀。”即对于中国来说,没有国,就没有家。因而中国有担当的人才都有家国情怀。这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是中国要真正做到道法自然,为人类进化做贡献。那就得从工匠文化,同时向创新文化,进而教育文化跃迁。

人类的教育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成人教育”,第二阶段才是“成才教育”。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有一个额定标志,就是18岁年龄。鄙人称为“K18”,含义是“18岁界限是“成人成才”这一关键理念的外化”即“The key idea to 18 years in”。

这是为了和传统的K12教育进行比较。“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K18”更能体现“基础教育”的灵魂是“成”人的教育,而不是模糊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

或者我们说18岁之前主要是完成一般动物在娘胎中就已经完成的过程。人之所以是人,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需要在“社会胎”中继续成长,即“第二性胎生”。这一胎的本质是肉人神经系统打开接口(API),精进算力,升维算法的过程。

18岁之后,则是“成”才教育。成才教育又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大学的“尝试期”,是挖掘潜能、确定爱好、感受社会需求的时期。这一时期要允许学生自由选课,无条件转专业,无障碍转系,无成本转校。这是学生分流的关键四年:就业还是继续接受教育。

不管是就业,还是继续接受教育,都是大学四年在潜能、爱好、社会需求等三个方面体验后获得确定性后的郑重决定,就业是毕业生向人力资源市场说明自己人力资本积累现状的过程。读研则是毕业生向高校这个人力资本积累市场说明自己人力资本积累规划的过程。

如果我们将读研者看做是一个自然人“自组织”,将学校看做是一个法人“自组织”,那么所谓“考研”的实际功能则是两个“自组织”的协整决策过程。如果两种组织的电磁波容易协整,选择即告成功。这需要在十分微观的尺度上考虑每一个组织的特性。

那么“考研”千篇一律地考几门,能起到电磁波尺度的甄策吗?显然不能。那有没有“考研替代”条件呢?“教育元宇宙”即“元育宙”即是。“元育宙”嵌套在“元宇宙”的“元域宙”中,教育链与产业链平行而链接。学生、教师、学校的信息形成大数据。

所谓电磁波,首先是数据波,可以通过“元育宙”中的“具身性”替身进行低成本、低延迟、多路径、跨“自组织”的模拟协整,通过模拟结果进行最有选择,确定“缘分”。这是一个极其专业、精细、高效、精准的过程。中国要用如此教育平台整合全球一流高校。

反之,如果研究生的任务主要是为了再次体验自己的偏好、潜能、社会需求,那么只能说明大学教育是失败的。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分清楚额定18岁分水岭的真正含义,如果提出中国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的两阶段原理,我们也可以叫做“C18”(“The critical 18 years”)。

image.png

(作者:窦尔翔,北京大学教授,国声智库“域富论”专项课题组组长)

热点推荐